第130章在中都凤阳和鸡鸣山修建学堂
推荐阅读:冥王出狱、家侄崇祯,打造大明日不落、老婆失踪五年后,薄情总裁他疯了、高武:我的细胞可以无限进化、天剑神帝、命格被换,侯门主母打脸搞钱赢麻了、我的七个姐姐绝色倾城、民间风水集录、戍边三年,我收到了女儿的求救短信!、花都大仙医、
“毛骧!”
朱雄英对着门外喊道。
没过多久,毛骧就出现在了他的面前。
他的脸上满是笑容。
朱雄英注意到了毛骧的异样,问道:“你是不是有喜了?有什么好高兴的?”
“咳咳~”
毛骧笑了笑,说道:“大人,我不是有喜了,我笑是因陛下并未怪罪我,多谢统领救命之恩!”
话音刚落,毛骧就单膝跪地,以示感激。
与此同时,他的口中也在喃喃自语着:
“统领大人对我有再造之恩,以后有什么需要我做的,我一定赴汤蹈火……”
“好吧好吧。”
朱雄英挥了挥手,打断了毛骧的话道:“你说的是什么话?现在我有个任务要交给你。”
“什么事?”
毛骧的目光中闪过一丝精光。
朱雄英对他呼来喝去,那是给他面子。
“从国库中拨出一笔钱来,将应天府周围的学堂修建起来。”
“先把应天府和中都凤阳的学堂建好。”
“学堂所在之地,就在鸡鸣山上,紧挨着国子监。”
“就两个条件,一个是占地面积要超过国子监,二是建筑规模要超过国子监!”
“建房子的时候,就让人去普通人家找4—8岁的孩子。”
“就说这学堂是大明皇帝的长孙建造的,等他学完了,就能得到皇长孙殿下的赏识!”
“另外,去库房取五千两,作为此次泉州之行的补助。”
朱雄英的话让毛骧的脸色变得非常的难看。
就连五千两白银的酬劳,毛骧的脸色也没有丝毫的好转。
大明有两个国子监。
应天城的坐落在鸡鸣山脚下的国子监。
中都凤阳,还有一座国子监。
光是这两所学校,就有八千多名学生。
可以说,这是培养大明文臣的摇篮。
朱雄英把学堂建在两所国子监旁边,这不是摆明了要跟国子监作对吗?
毛骧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锦衣卫副统领,但是对于这一点却是非常清楚的。
国子监的儒生,最难对付了。
就像是一个和尚在念经过天天说一些让人听不懂的话,然后几个人相互吹捧。
一个人说了一句文雅的话,别人就会拍马屁。
普通人根本听不懂多少,却被他们奉为圭臬。
“嗯?你做不到?”
朱雄英看着毛骧,沉声问道。
“不是做不到,而是国子监的儒生,实在是太难缠了。”
毛骧说道:“他们都有点大病。”
毕竟他是一个军人,对于文官并没有太多的好感。
“你想想你什么身份?”
朱雄英对毛骧翻了个白眼,笑道:“你是锦衣卫的副统领,我让你建学堂,谁敢阻拦,就抓谁。”
“就算是国子监的大学士,也要将他抓起来,送到锦衣卫的衙门去。”
“是!”
毛骧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那样的话,一切都好说。
只要朱雄英给他足够的权力,他就会不择手段。
皇长孙殿下座下第一鹰犬,绝非浪得虚名。
……
接下来的一个多月,朱雄英几乎每天都在打理着大明银行的生意。
大明银行近来已步入正轨。
一开始的时候,大明银行的人并不多。
但后来存了钱又取出来的人越来越多,也有越来越的多人拿到了利息。
消息不胫而走,现在科技部附近的大明银行已经是门庭若市了。
不断的有人来存钱,也不断地有人来取钱。
与此同时,应天城外,鸡鸣山的山脚下。
国子监的学堂中。
一众儒士蠢蠢欲动。
“你知道吗?旁边那座,也是一所学堂。”
“听说是当今皇长孙殿下出资建造的,据说是为了招收有潜力之人,尤其是穷苦人家4—8岁之间的孩子!”
“如果我年纪合适,倒是可以试试。大明江山日后肯定落在皇长孙殿下的手里,这学堂教出的学生,必定能得到重用!”
就在一群儒生议论纷纷的时候。
国子监祭酒吴颐面沉如水,半天说不出话来!
国子监祭酒官的官阶其实并不高,只有四品,不过权力也不小。
此时的大明,还没有普及学校。
国子监,被誉为大明第一学府。
这里的儒生大多都是达官贵人出身,只有少数出身贫寒的学生。仦說Ф忟網
国子监,可以说是另一种划分阶层的工具。
达官贵人的孩子可以进入国子监学习,而寒门的孩子就只能去私塾。
这大概和大明教育上的差别有关。
这样下去,士绅阶级只会愈来愈厉害。
对于寒门学子而言,科举不过是天上的一颗星星而已。
达官贵人的孩子,一般都是去国子监的,寒门子弟,也就是有点钱的人,才有资格去私塾读书。
更多的人,则是以种地为生。
长期下去,怎么可能没有差距?
大明的权贵们,怎么可能不嚣张跋扈?
因此,吴颐虽然只是个正四品大员,却在朝中享有极高的威望。
吴颐站在后面,闻言脸都绿了。
几个正在议论的学生,看到吴颐,立刻停了下来。
长身而起,对着吴颐恭敬行礼。
其他学员也纷纷起身行礼。
这种感觉,就像是前世的时候,老师突然出现在了你的身后。
吹隔壁学堂、贬国子监,都被祭酒听见了。
这可比上课时玩手机严重多了!
好在,吴颐只是一声冷哼,并没有处置这些学生,只是训斥了几句,便转身走了。
吴颐身为国子监祭酒,怎么可能看着国子监突然冒出一所学校来?
如此一来,大明的国子监,还能继续存在吗?
吴颐很快就在国子监里找到了两名助手。
两人都是国子监司业,相当于教务处主任,正六品。
一位是宋讷,另一位是孔克表,孔子的第五十五代传人。
除了吴颐德高望重之外,这两人也都是朝廷里的大儒。
尤其是孔克表这位孔子的传人,国子监的名头在文武百官中还是很有威望的。
“两位大人,这国子监,怕是要被推翻了!”
吴颐看到这两人,顿时苦笑了起来。
朱雄英对着门外喊道。
没过多久,毛骧就出现在了他的面前。
他的脸上满是笑容。
朱雄英注意到了毛骧的异样,问道:“你是不是有喜了?有什么好高兴的?”
“咳咳~”
毛骧笑了笑,说道:“大人,我不是有喜了,我笑是因陛下并未怪罪我,多谢统领救命之恩!”
话音刚落,毛骧就单膝跪地,以示感激。
与此同时,他的口中也在喃喃自语着:
“统领大人对我有再造之恩,以后有什么需要我做的,我一定赴汤蹈火……”
“好吧好吧。”
朱雄英挥了挥手,打断了毛骧的话道:“你说的是什么话?现在我有个任务要交给你。”
“什么事?”
毛骧的目光中闪过一丝精光。
朱雄英对他呼来喝去,那是给他面子。
“从国库中拨出一笔钱来,将应天府周围的学堂修建起来。”
“先把应天府和中都凤阳的学堂建好。”
“学堂所在之地,就在鸡鸣山上,紧挨着国子监。”
“就两个条件,一个是占地面积要超过国子监,二是建筑规模要超过国子监!”
“建房子的时候,就让人去普通人家找4—8岁的孩子。”
“就说这学堂是大明皇帝的长孙建造的,等他学完了,就能得到皇长孙殿下的赏识!”
“另外,去库房取五千两,作为此次泉州之行的补助。”
朱雄英的话让毛骧的脸色变得非常的难看。
就连五千两白银的酬劳,毛骧的脸色也没有丝毫的好转。
大明有两个国子监。
应天城的坐落在鸡鸣山脚下的国子监。
中都凤阳,还有一座国子监。
光是这两所学校,就有八千多名学生。
可以说,这是培养大明文臣的摇篮。
朱雄英把学堂建在两所国子监旁边,这不是摆明了要跟国子监作对吗?
毛骧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锦衣卫副统领,但是对于这一点却是非常清楚的。
国子监的儒生,最难对付了。
就像是一个和尚在念经过天天说一些让人听不懂的话,然后几个人相互吹捧。
一个人说了一句文雅的话,别人就会拍马屁。
普通人根本听不懂多少,却被他们奉为圭臬。
“嗯?你做不到?”
朱雄英看着毛骧,沉声问道。
“不是做不到,而是国子监的儒生,实在是太难缠了。”
毛骧说道:“他们都有点大病。”
毕竟他是一个军人,对于文官并没有太多的好感。
“你想想你什么身份?”
朱雄英对毛骧翻了个白眼,笑道:“你是锦衣卫的副统领,我让你建学堂,谁敢阻拦,就抓谁。”
“就算是国子监的大学士,也要将他抓起来,送到锦衣卫的衙门去。”
“是!”
毛骧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那样的话,一切都好说。
只要朱雄英给他足够的权力,他就会不择手段。
皇长孙殿下座下第一鹰犬,绝非浪得虚名。
……
接下来的一个多月,朱雄英几乎每天都在打理着大明银行的生意。
大明银行近来已步入正轨。
一开始的时候,大明银行的人并不多。
但后来存了钱又取出来的人越来越多,也有越来越的多人拿到了利息。
消息不胫而走,现在科技部附近的大明银行已经是门庭若市了。
不断的有人来存钱,也不断地有人来取钱。
与此同时,应天城外,鸡鸣山的山脚下。
国子监的学堂中。
一众儒士蠢蠢欲动。
“你知道吗?旁边那座,也是一所学堂。”
“听说是当今皇长孙殿下出资建造的,据说是为了招收有潜力之人,尤其是穷苦人家4—8岁之间的孩子!”
“如果我年纪合适,倒是可以试试。大明江山日后肯定落在皇长孙殿下的手里,这学堂教出的学生,必定能得到重用!”
就在一群儒生议论纷纷的时候。
国子监祭酒吴颐面沉如水,半天说不出话来!
国子监祭酒官的官阶其实并不高,只有四品,不过权力也不小。
此时的大明,还没有普及学校。
国子监,被誉为大明第一学府。
这里的儒生大多都是达官贵人出身,只有少数出身贫寒的学生。仦說Ф忟網
国子监,可以说是另一种划分阶层的工具。
达官贵人的孩子可以进入国子监学习,而寒门的孩子就只能去私塾。
这大概和大明教育上的差别有关。
这样下去,士绅阶级只会愈来愈厉害。
对于寒门学子而言,科举不过是天上的一颗星星而已。
达官贵人的孩子,一般都是去国子监的,寒门子弟,也就是有点钱的人,才有资格去私塾读书。
更多的人,则是以种地为生。
长期下去,怎么可能没有差距?
大明的权贵们,怎么可能不嚣张跋扈?
因此,吴颐虽然只是个正四品大员,却在朝中享有极高的威望。
吴颐站在后面,闻言脸都绿了。
几个正在议论的学生,看到吴颐,立刻停了下来。
长身而起,对着吴颐恭敬行礼。
其他学员也纷纷起身行礼。
这种感觉,就像是前世的时候,老师突然出现在了你的身后。
吹隔壁学堂、贬国子监,都被祭酒听见了。
这可比上课时玩手机严重多了!
好在,吴颐只是一声冷哼,并没有处置这些学生,只是训斥了几句,便转身走了。
吴颐身为国子监祭酒,怎么可能看着国子监突然冒出一所学校来?
如此一来,大明的国子监,还能继续存在吗?
吴颐很快就在国子监里找到了两名助手。
两人都是国子监司业,相当于教务处主任,正六品。
一位是宋讷,另一位是孔克表,孔子的第五十五代传人。
除了吴颐德高望重之外,这两人也都是朝廷里的大儒。
尤其是孔克表这位孔子的传人,国子监的名头在文武百官中还是很有威望的。
“两位大人,这国子监,怕是要被推翻了!”
吴颐看到这两人,顿时苦笑了起来。
本文网址:https://www.27cz.com/xs/17/17213/7228108.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27cz.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