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5章 世间难得双全法
推荐阅读:无敌小术士、万倍返还,我收徒百无禁忌、试婚丫鬟、师娘,我真不想下山啊!、重生2000缔造商业帝国、万倍返还:徒弟筑基我直接成仙、炼神丹!御神兽!废材大小姐竟是绝世帝女、绝世战龙、朕只想做个昏君、龙王医婿、
朱棣迁都京城,物资转运完全依赖运河。
为了保障漕运畅通,在黄河北岸修筑了双重大堤,迫使黄河改道南流。
这种强行改变黄河流路的做法,导致黄河在黄淮平原肆意泛滥,给江淮百姓带来无穷后患。
直到万历年间,朝廷启用潘季驯治理黄河。
经过这位‘治黄第一人’的不懈努力,这才暂时扭转了黄河河道不断改变,祸乱地方的现状。
但潘季驯也没能改变,黄淮流域洪水频发的局面。
人祸之三,就是官员贪腐与不作为。
从万历末期开始,朝廷财政一天不如一天。
好不容易拨点银子治水,大半都落到贪官污吏的腰包。
黄河多数时间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岂有不泛滥成灾的道理?
“要从根源上解决黄河水患,就得理出一个纲领出来,然后依照这个纲领,根据实地勘察,制定出长远的规划。”
“绝不能修修补补,无头苍蝇一般打乱仗,更不能头痛治头,脚痛治脚!”
根治黄患,是百年大计,中途不知道会出现多少变故,多少艰难险阻。
没有一个提纲挈领的长远规划,并且坚定不移地执行下去,根本就不可能成功。
就拿历史上,麻子皇帝治理黄河这件事来说。
陈潢与靳辅提出‘筑堤束水以注海’的治水计划,原本是得到麻子和大臣们同意的。
谁知治着治着,触碰到很多人的利益,于是纷纷跳出来指手画脚。
包括麻子皇帝自己,一度否决了之前制定的方案。
甚至被誉为‘天下第一廉吏’的于成龙,都成了最大的反对派。
为了实现自己‘开浚河口故道’的主张,于成龙联合很多官员,对靳辅进行弹劾,对他的治河方略进行全面的否定,从而引起党争。
麻子为了平息舆论,将靳辅革职,并找了个借口,杀了靳辅的幕僚、治水第一功臣陈潢。
直到麻子南巡的时候,亲眼看到黄河水患得到治理,才幡然醒悟,准备重新起用靳辅。
这时候的靳辅,已经抑郁而终。
“治理黄河水患,从上游、中游、下游同时开始,不过各有侧重。”
“上游要针对水土流失,做好长远的规划,由内阁、工部负责,三五年不可能实现,要做好三十年的打算。”
“中游、下游是重点,计划三年内完成。”
“中游的治水工程,以堤防为主,在开封到宿迁一带,修筑堤坝、减水闸坝等工程,防止黄河决口。”
“下游则是以疏导为重,疏浚河道,开凿引河,采用潘季驯的‘束水刷沙’之法,冲击水中之淤泥,使得河道变得通畅。”
云逍侃侃而谈,电视剧中看到的情节,信手拈来。
在清江浦、清口、洪泽湖、高堰等地开凿引河,让黄河、淮河之水东流畅通。
筑减水坝闸和涵洞,保固堤堰……
好吧,这些都是陈潢的办法,云真人只是历史的搬运工。
官员们一边听,一边思索,脑海中渐渐有了十分清晰的脉络。
张九德听着听着,张大嘴巴,呆呆地看着云逍。
云逍讲完,问道:“张大人,都记下了?”
“没记住……啊,下官全都铭记于心。”张九德回过神来,连忙答道。
此时他对云逍的敬仰之情,就如同那滔滔黄河之水天上来,连绵不绝一发不可收拾。
还说不懂水利?
古往今来,有哪个比国师更懂水利的?
潘季驯来了,都得给国师跪。
多智近妖!
张九德在心中,对云逍做出了新的评价。
云逍接着问道:“这个纲领,是否可行?”
张九德不假思索地道:“行,完全可行!”
顿了一下,又补充道:“国师所言,字字珠玑,句句真言!”
真心不是拍马屁。
治理黄河的担子落在他的肩上,治不好是要掉脑袋的。
他也不敢冒着掉脑袋的危险,去无原则的拍马屁。
而是真心服了,五体投地的那种!
国师的治水方略,站位高,理念新,更为贴合实际。
怎能不心服口服?
云逍又问:“还有什么难题,一并提出来,我们一起来合计合计!”
薛国观提醒道:“张大人,机会难得,有什么难处尽管提出来,国师一句话,不知能让你少走多少弯路,惠及多少黎民。”
“是。”
张九德闭上眼睛,陷入沉思之中。
云逍手指轻轻敲击桌案,脑海中浮现电视剧中的画面。
治水是关系到大明江山社稷,以及不计其数百姓生死存亡的大事。
因此他也不敢大意。
电视剧中的东西不敢全信,不过大的方向却不会错。
现在多动一下脑筋,以后就能走对路、少走弯路,治水成功的把握就大上几分。
许久。
张九德睁开眼睛,郑重地问道:“请教国师,是‘借黄行运’为妥,还是‘避黄通运’为佳?”
薛国观、南居益等官员,无不眉头大皱。
张九德提出来的,可是一个天大的难题。
明初黄河改道南行之后,不可避免地与大运河交汇。
这就给漕运带来了巨大的威胁。xszww8.net
一旦黄河发生水患,就会导致漕运中断,影响到南北货物转运,造成国家动荡。
因此治理黄河,怎么都绕不开运河。
所谓‘借黄行运’,也就是漕运借道于黄河水道运行,并重点对这段河道进行治理。
‘避黄通运’,也就是把黄河河道引开,尽量避免运河借道黄河。
二者各有利弊,多年来争论不休,从来没有个定论。
因为不管采用哪个办法,都会存在巨大的弊端,根本就没有什么两全之策。
这也是大明历朝历代的水利专家,最为头疼的问题。
甚至连‘治黄第一人’潘季驯,也是束手无策。
薛国观朝张九德使了个眼色。
你给国师出这么大一个难题,是个什么意思?
这样的难题,你就应该自己拿主意,出了事情自己担着。
让国师出主意,这不是给国师挖坑吗?
根本就没有两全其美的方案,怎么出主意?
你诚心是想让国师下不来台吧?
为了保障漕运畅通,在黄河北岸修筑了双重大堤,迫使黄河改道南流。
这种强行改变黄河流路的做法,导致黄河在黄淮平原肆意泛滥,给江淮百姓带来无穷后患。
直到万历年间,朝廷启用潘季驯治理黄河。
经过这位‘治黄第一人’的不懈努力,这才暂时扭转了黄河河道不断改变,祸乱地方的现状。
但潘季驯也没能改变,黄淮流域洪水频发的局面。
人祸之三,就是官员贪腐与不作为。
从万历末期开始,朝廷财政一天不如一天。
好不容易拨点银子治水,大半都落到贪官污吏的腰包。
黄河多数时间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岂有不泛滥成灾的道理?
“要从根源上解决黄河水患,就得理出一个纲领出来,然后依照这个纲领,根据实地勘察,制定出长远的规划。”
“绝不能修修补补,无头苍蝇一般打乱仗,更不能头痛治头,脚痛治脚!”
根治黄患,是百年大计,中途不知道会出现多少变故,多少艰难险阻。
没有一个提纲挈领的长远规划,并且坚定不移地执行下去,根本就不可能成功。
就拿历史上,麻子皇帝治理黄河这件事来说。
陈潢与靳辅提出‘筑堤束水以注海’的治水计划,原本是得到麻子和大臣们同意的。
谁知治着治着,触碰到很多人的利益,于是纷纷跳出来指手画脚。
包括麻子皇帝自己,一度否决了之前制定的方案。
甚至被誉为‘天下第一廉吏’的于成龙,都成了最大的反对派。
为了实现自己‘开浚河口故道’的主张,于成龙联合很多官员,对靳辅进行弹劾,对他的治河方略进行全面的否定,从而引起党争。
麻子为了平息舆论,将靳辅革职,并找了个借口,杀了靳辅的幕僚、治水第一功臣陈潢。
直到麻子南巡的时候,亲眼看到黄河水患得到治理,才幡然醒悟,准备重新起用靳辅。
这时候的靳辅,已经抑郁而终。
“治理黄河水患,从上游、中游、下游同时开始,不过各有侧重。”
“上游要针对水土流失,做好长远的规划,由内阁、工部负责,三五年不可能实现,要做好三十年的打算。”
“中游、下游是重点,计划三年内完成。”
“中游的治水工程,以堤防为主,在开封到宿迁一带,修筑堤坝、减水闸坝等工程,防止黄河决口。”
“下游则是以疏导为重,疏浚河道,开凿引河,采用潘季驯的‘束水刷沙’之法,冲击水中之淤泥,使得河道变得通畅。”
云逍侃侃而谈,电视剧中看到的情节,信手拈来。
在清江浦、清口、洪泽湖、高堰等地开凿引河,让黄河、淮河之水东流畅通。
筑减水坝闸和涵洞,保固堤堰……
好吧,这些都是陈潢的办法,云真人只是历史的搬运工。
官员们一边听,一边思索,脑海中渐渐有了十分清晰的脉络。
张九德听着听着,张大嘴巴,呆呆地看着云逍。
云逍讲完,问道:“张大人,都记下了?”
“没记住……啊,下官全都铭记于心。”张九德回过神来,连忙答道。
此时他对云逍的敬仰之情,就如同那滔滔黄河之水天上来,连绵不绝一发不可收拾。
还说不懂水利?
古往今来,有哪个比国师更懂水利的?
潘季驯来了,都得给国师跪。
多智近妖!
张九德在心中,对云逍做出了新的评价。
云逍接着问道:“这个纲领,是否可行?”
张九德不假思索地道:“行,完全可行!”
顿了一下,又补充道:“国师所言,字字珠玑,句句真言!”
真心不是拍马屁。
治理黄河的担子落在他的肩上,治不好是要掉脑袋的。
他也不敢冒着掉脑袋的危险,去无原则的拍马屁。
而是真心服了,五体投地的那种!
国师的治水方略,站位高,理念新,更为贴合实际。
怎能不心服口服?
云逍又问:“还有什么难题,一并提出来,我们一起来合计合计!”
薛国观提醒道:“张大人,机会难得,有什么难处尽管提出来,国师一句话,不知能让你少走多少弯路,惠及多少黎民。”
“是。”
张九德闭上眼睛,陷入沉思之中。
云逍手指轻轻敲击桌案,脑海中浮现电视剧中的画面。
治水是关系到大明江山社稷,以及不计其数百姓生死存亡的大事。
因此他也不敢大意。
电视剧中的东西不敢全信,不过大的方向却不会错。
现在多动一下脑筋,以后就能走对路、少走弯路,治水成功的把握就大上几分。
许久。
张九德睁开眼睛,郑重地问道:“请教国师,是‘借黄行运’为妥,还是‘避黄通运’为佳?”
薛国观、南居益等官员,无不眉头大皱。
张九德提出来的,可是一个天大的难题。
明初黄河改道南行之后,不可避免地与大运河交汇。
这就给漕运带来了巨大的威胁。xszww8.net
一旦黄河发生水患,就会导致漕运中断,影响到南北货物转运,造成国家动荡。
因此治理黄河,怎么都绕不开运河。
所谓‘借黄行运’,也就是漕运借道于黄河水道运行,并重点对这段河道进行治理。
‘避黄通运’,也就是把黄河河道引开,尽量避免运河借道黄河。
二者各有利弊,多年来争论不休,从来没有个定论。
因为不管采用哪个办法,都会存在巨大的弊端,根本就没有什么两全之策。
这也是大明历朝历代的水利专家,最为头疼的问题。
甚至连‘治黄第一人’潘季驯,也是束手无策。
薛国观朝张九德使了个眼色。
你给国师出这么大一个难题,是个什么意思?
这样的难题,你就应该自己拿主意,出了事情自己担着。
让国师出主意,这不是给国师挖坑吗?
根本就没有两全其美的方案,怎么出主意?
你诚心是想让国师下不来台吧?
本文网址:https://www.27cz.com/xs/16/16844/7029807.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27cz.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