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小说网 > 军史小说 > 一品寒士 > 第1018章 黑齿常之爱种田

第1018章 黑齿常之爱种田

推荐阅读:冥王出狱家侄崇祯,打造大明日不落老婆失踪五年后,薄情总裁他疯了高武:我的细胞可以无限进化天剑神帝命格被换,侯门主母打脸搞钱赢麻了我的七个姐姐绝色倾城民间风水集录戍边三年,我收到了女儿的求救短信!花都大仙医

    七郎这些年辗转各地为官,渐渐领悟一个道理“非惟制其不叛,重在使其无叛耳”。尛說Φ紋網
    军事斗争的胜利,只是收服边疆的第一步。
    而接下来的治理,才是考验朝廷和地方官治理智慧的时候。
    子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治标还要治本。
    在六诏之地,就有侄女婿黑齿常之这个种田好手。
    昆明城作为大唐统治的边陲城池,常有商旅来往六诏乃至更南的地方,在黑齿常之到任后,比以往更加繁华。
    此时,昆明刺史府贴出告示,有文吏高声念道:“凡边军屯田,皆可参加‘屯田大赛’,除所获军饷余粮,优胜者能得到皇帝的赏赐!”
    “第一等,可获得陛下亲笔所题的字;其余可获得粮食、布匹和盐若干……百姓参与民屯者,奖励同等!”
    这是朝廷下达的诏令,消息一传出,军民议论纷纷。
    “我是益州人,自认种地是一把好手,拿第一等想必不难……但,我不想要陛下的字。”有个军汉为难地说。
    他又不识字,陛下的字再好他也不懂欣赏。
    另一个笑道:“你不懂行!陛下的字是传家之宝,有这幅字,子孙后代都能被人高看几分。”
    似乎是这么回事?
    众人摩拳擦掌,都想得到第一等。
    不就是种地吗,这可是根植于血脉中的天赋技能!
    刺史黑齿常之欣喜地接纳了第一批移民。
    朝廷下达从内地迁徙移民的指令,落实此事的地方官都很忐忑。
    结果出乎意料的,移民的告示一贴出,不用他们再三动员,就有百姓收拾好包袱,清点好家当,随时准备出发。
    “当民户有田,若是充作军户,官府还给发媳妇!听说是热情活泼的六诏小娘子!”
    早些年,整个大唐经历数十年的战乱地广人稀,官府按“均田制”给百姓分永业田和口分田。
    随着这些年的太平,人口渐渐增加,有些地方已经无田可分。
    田地渐渐集中在大户、豪强手中,失地的贫户流离失所还要服徭役,生活很艰难。
    恰在此时,朝廷说让他们到美丽的彩云之南去!
    给多少安家费,不计较;
    分多少田,也不计较。
    官府能免费借牛和发种子,还能给单身军汉发媳妇!
    “黑齿刺史,是赵宰相的侄女婿,一定是可靠的。”
    响应号召前往六诏的,不少都是赵宰相的拥护者。
    这些年赵宰相的功绩随着各大寺庙俗讲传遍四方,俨然有古今贤臣典范的声势。
    除了民户、军户和匠人外,不少商人也笑容满面地套驴拉车。
    昆明刺史说,凡是在六诏承包土地种粮的,可以换盐!
    六诏的盐,品质不输海盐!
    负责迁出移民的官员很懵,怀疑是不是自己贴告示的姿势不对。
    还是当地出现了贪官酷吏,致使民不聊生,迫不及待地背井离乡?
    迁徙告示贴出,当地官员心有疑虑,迟迟没有下一步行动。
    移民中推选出一个有威望的壮汉,求见县令,这公告都贴出来的,咱们啥时候启程啊?
    可别误了明年春耕!
    听说朝廷还要举行“屯田大赛”,他们可是要获奖的!
    大家包袱都收拾好了,官府可不能提起裤子不认账啊!
    县令沉默不语,一时不知该如何接话,又怀疑是不是自己这个父母官当得太失败。
    呜呼哀哉,没有当官的天赋,不如剃度出家了却烦恼。
    乡民若不愿走,领了移民任务的地方官会很烦恼;
    乡民太主动,县令又觉得自己的心受到了伤害,怀疑自己当官的水平和人格魅力。
    万一御史不明真相,弹劾他为官不仁,致使百姓纷纷逃亡,岂非太冤枉!
    这种情况非独一地,在几个负责迁徙的人口密集之地都有发生。
    “本官是世家出身,经过吏部铨选到此。虽不敢称大唐第一美男,也是仪表堂堂,治下百姓何以如此着急要离开?”县令不甘心地问。
    语气中充满哀怨。
    准备迁徙的乡民面面相觑,半晌迟疑地说:“不是令尊不够俊,是赵宰相太优秀。”
    县令终于死心,比魅力,谁能跟当朝赵宰相相比?
    黑齿常之得知第一批移民已在路上,高兴得把赵画抛上空中又稳稳接住:“娘子,七叔帮了我一个大忙!”
    魁梧的黑齿大叔跟娇小的赵画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随从侍女捂脸不忍直视。
    赵画吓得紧紧搂住黑齿常之的脖子,嗔道:“郎君又吓唬我!不是七叔帮你的忙,是你帮了七叔的忙。”
    黑齿常之嘴角勾起,笑道:“我是大唐的一份子,为建设大唐添砖加瓦,是分内之事。”
    常之觉悟可高了,自从百济灭亡,就以唐人自居,对这个身份认同而骄傲!
    正因为他觉悟高,才从一员降将成为边疆刺史,还可能有更远大的前程!
    “到了昆明,有肉吃!”
    “到了六诏,有地种!”
    “光荣入伍,领媳妇!”
    各种口号响彻昆明城。
    话虽粗糙了点,却符合移民的朴素愿望,纷纷到官府报到。
    六诏之地,本来是一个个小部族,有时候一个寨子就算一个民族,社会状态也和中原大不相同。
    史书记载“居山林,无室屋,不事产业(农业)”,男子“猎取禽兽”,女子“掘草木之根以给日食”。
    某些部族还被称为“裸形蛮”,“无农田,无衣服,唯取树皮以蔽形。”
    中原百姓过来“军屯”、“民屯”,相互之间展开“屯田比赛”,这样轰轰烈烈的生产运动,让各小部族震惊茫然。
    原来还可以这样获得食物、过这样的生活?
    受汉人的影响,蛮夷也学习耕种,主动跟官府接触,借耕牛和粮种,甚至也参与屯田比赛。
    “我们世代居住在这个地方,怎么能输给外来的呢?”
    “如果获得第一等,能得到皇帝赐的字……哦,还是获得第二等、第三等比较好。”
    他们可不稀罕皇帝的字,还是粮食、布匹比较实在。
    一年一年过去,中原又迁徙了几批移民到六诏和黔州,当地原住民“咸慕汉俗,多变其旧”、“知汉语,通贸易”……
    什么蒙巂诏、越析诏、浪穹诏、邆赕诏、施浪诏、蒙舍诏都成了历史,南诏更无崛起的机会。
    这一切被记录在史书上,成了皇帝与赵宰相的功绩。
    后人看到,都得仰慕地赞一句,咱们的先辈如此高瞻远瞩!

本文网址:https://www.27cz.com/xs/11/11997/4389770.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27cz.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