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小说网 > 军史小说 > 一品寒士 > 第963章 别人家的孩子

第963章 别人家的孩子

推荐阅读:冥王出狱家侄崇祯,打造大明日不落老婆失踪五年后,薄情总裁他疯了高武:我的细胞可以无限进化天剑神帝命格被换,侯门主母打脸搞钱赢麻了我的七个姐姐绝色倾城民间风水集录戍边三年,我收到了女儿的求救短信!花都大仙医

    王勃这种大才子冲过来喊“叔父”,七郎当然要认啊!
    他站起来一个排山倒海,仿佛有无形的气浪,把拥挤的人群挡在外圈。
    “序已做好,诸位不作诗吗?太子还等着呢!”
    一句提醒,众才子猛地醒悟,太子还在呢!
    在此的才子多数家世并不出众,见太子一次可不容易。
    抓住机会展现自己啊!
    才子们顿时抛开王勃,抓耳挠腮地作诗,就算比不上王勃,也要比旁人强。
    王勃松了口气,理了理有些乱的衣襟,在七郎身旁的蒲团坐下。
    他惊魂未定地说:“诸君实在是太热情。”
    但想到自己做的文章,又不免浮现出骄傲的神色。
    “我一提起笔,文思如泉涌,一个个词句就绽放,大约是这滕王阁自带的灵气,若再让我写一篇同样水平的,恐怕难矣!”
    七郎轻笑:“你还年轻,将来必能写出更好的作品。”
    他看着聪明俊秀、才华横溢的少年王勃,心中一动,问起这孩子的家庭情况。
    王勃的父亲王福畴任雍州司功参军,即州文职佐官,管礼乐、学校、考课、丧葬等事务。
    王勃有两个兄长,他在家中排第三,底下还有几个弟妹。
    在长安时,王勃拜名医曹元为师,去岁听闻官军征服扶桑的盛事,特与李敬业、杨炯等南下。
    曹元也一起南下,带着弟子游学。
    如今曹元仍在广州,跟东海徐氏的徐广之探讨医术。
    “滕王长史下请帖,广邀才子来洪都府,我和杨炯、张弘藏一起来凑热闹。”
    ……主要滕王府给的程仪和润笔多~~
    七郎点点头,又考较了一番王勃的学问。
    别看王勃年少,已饱览六经,谈吐间引经据典、言之有物。
    就连医术,都已学到《黄帝内经》。
    在别的孩子还在抓小鸡的年纪,王勃已经会针灸,能给老奶奶把脉了!
    除了年少才高,难免有些骄傲、褒贬古人外,没别的毛病。
    七郎越看越喜欢,高兴地说:“既然令师还在广州,贤侄就随我一起南下吧!我的弟子和孩子颇为顽劣,要让他们向你学习。”
    要让那几个学渣看看,什么是学霸!
    他的弟子就是太子,王勃哪敢认这个话?
    连忙谦虚地说互相学习。
    想到能跟随名满天下的赵大都督学习、跟太子算师兄弟,王勃就很兴奋,觉得方才那一句“赵叔父”喊得太对了!
    ……王家是官宦之家,这样人家的孩子,天生就会抓住机会。
    历史上,十四岁的王勃得知宰相刘祥道要到家乡视察,特意提前写了三千字的《上刘右相书》,通过当官的父亲传给刘祥道。
    这篇文章不仅辞藻华丽、文采斐然,还重重地拍龙屁和刘宰相的马屁。
    “盖闻圣人以四海为家,英宰与千龄合契”、“於是遭不讳之主,拥非常之位。”……
    刘宰相被拍得很舒服,没错,我就是这样的“英宰”!
    又被少年王勃的才华折服,于是向朝廷引荐这才子。
    ……总而言之,无论哪个时空的王勃,都很擅长把握时机、展现自己。
    洋洋洒洒三千字的彩虹屁,一般人真写不出,深有七郎的风范。
    七郎本就是爱才之人,对这少年很满意,张口就是“贤侄”。
    王勃也很上道,一口一个“叔父”,连“赵”都免了。
    七郎微笑点头,这才子到他手上,可不必再像另一个时空那样几经浮沉再英年早逝。
    他已经改变了卢照邻、骆宾王的命运,何妨再改变一个王勃!
    至于杨炯,出身更加显赫,是常山郡公杨初曾孙,不必他做什么。
    这场高朋满座、宾主尽欢的盛宴结束,滕王都醉了,大笑着吟诵《滕王阁序》,比王勃还欢喜。
    有这一首序,他这滕王阁足以流芳百世!
    王勃的大名,响彻洪都府。
    所有参加滕王阁盛宴的人,都在议论这首辞藻留香的序,议论少年王勃。
    得知七郎要把王勃带下广州,滕王瞪大眼睛:“我把人请来洪都府,正欲征辟他任典签,你就横刀夺爱?”
    本朝藩王都喜欢征辟神童做典签,大约才子神童在他们眼中,亦可作为夸耀、攀比的本钱。
    而对神童来说,给藩王做属官是不错的入仕途径,通常都会欣然应诺。
    七郎说:“我欲让他随行,给太子做个榜样。”
    事关太子的教育,滕王只能忍痛割爱。
    幸好,他还可以征杨炯和张家小郎君做典签。
    七郎是真的有心让王勃做榜样。
    他对董月明感慨:“我看到王勃,就想起少年时的自己。再看看咱们几个孩子,不免遗憾。恐怕是我这些年公务繁忙,疏于对他们的教导,才让他们比不上同龄人。”
    董月明淡淡地说:“你的意思,是我教导得不好?”
    几个孩子,都是她亲自教导的!
    她是七郎的师姐,自认论学问不比七郎差!
    七郎连声道歉,把责任归在自己身上。
    但他还是提高了对孩子、弟子的要求。
    没理由啊!
    他堂堂益州第一聪明人,教出来的学生会不如王勃。
    “此典故出自《汉书》,你们居然不知道。”七郎失望叹息,“王勃九岁读颜师古注的《汉书》,就能指出十处错误。”
    “连《周易》都背不下?喜儿,你太令我失望了。王勃……”
    王勃,又是王勃!
    别人家的孩子最讨厌了!
    原本对王勃兴趣盎然的赵禧都咬牙切齿,更别提其他几个孩子。
    王勃再次来拜见时,七郎和煦地说:“贤侄教一教他们,好让他们知道书应该怎么读。”
    他不干涉小孩子相处,让人备好茶点,就先行离开。
    王勃一转身,就对上几双幽怨的眼睛。
    太子李弘背着手,一本正经地问:“渡口小吏、艄公勒索过往商旅,每人要交多少买路钱,你知晓吗?”
    这个王勃真不懂,毕竟他没有被勒索过,他老实地说“不知”。
    李弘淡淡地说:“寡人知晓。吾曾听闻,孔子有个儿子文采斐然,常常以此为骄傲。子曰,你只会读书写文章,文采再好只能给人代写书信,做不了宰辅。”
    类似的酸话,王勃经常在同龄人口中听到。
    但说的人是太子,他当然诚恳地检讨自己的不足,赞太子见多识广。
    唯一疑惑的是……尛說Φ紋網
    “这典故不知出自何处,我不曾看过。”王勃疑惑地问。
    李弘淡定地说:“你多看几本书,就晓得了。”
    ……古人杜撰得多了,偏我杜撰不得?

本文网址:https://www.27cz.com/xs/11/11997/4389715.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27cz.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